“驻村第一书记变身‘带货网红’”、“县委副书记变身‘带货主播’”、“扶贫路上的‘宝藏书记’显身手”……近两年来,随着直播风口的到来,各地政府机关也开始探索将新媒体手段与消费扶贫结合的方式,以扩大本地优质产品市场。
让机关干部接地气,让模范榜样走下神坛,让技术大拿与民同乐,让普通民众登堂入室……当然,也有可能是一颗土豆,一件刺绣,新媒体平台从不或缺主角——它欢迎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你拿得出创意,产得出内容。而主动探索新媒体形式、吸引更多目标受众,也称为每一位内容生产者的日常课题。
如何看待传统企事业包括政府机关的新媒体的发展?怎样在内容过剩的时代,把握引领和迎合受众之间的平衡?如何看待自媒体时代的吸粉秘诀?风口下的短视频,又会有怎样的未来?
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威瑞新媒体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TOP观点》总编郭春江,请他来聊聊自己的看法。
创新——一个不断“拉韧带”的过程
问:你是2009年入行的新媒体行业,那一年对于新媒体来说其实很关键——比如年初3G牌照发放,全国网民数量达到3.4亿……是什么契机让你入局的?
郭春江:其实当时我们对新媒体并不算了解,最初是因为接触到一个客户——牙买加旅游局要通过我们做在中国的目的地行销推广,我通过他们第一次了解到Facebook作为社交媒体如果帮助他们做全球化的行销。当时国内还没有相似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只能选择最传统的方式,用类似现在电梯间里的分众传媒,做相应的广告,推广相关的市场活动。但作为乙方,我们对技术的更新、对新产品和平台的需求太迫切了,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空间和渠道精准定位、渗透进目标人群,就这样意识到了新媒体的重要性。
问:后来新媒体的更新换代之快是超乎意料的,这一点你之前有过判断吗?在飞信、人人网等平台陆续被淘汰的时候,你有没有对哪个平台有过执着?做过哪些判断?
郭春江:2003年开始,我在IT公司工作,当初各种电商平台、网游的更替让我意识到产品出现的时机、顺序很重要——和产品本身好坏无关,如果是生不逢时,过早过晚都有可能淹没在互联网的大潮里。所以我们做新媒体的这一代,或者是受益于这个行业的人,大多是在被时代推着向前,是踩在了前辈们的肩膀上、跟对了顺序而已。新媒体它不仅只是一个技术手段,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所以我觉得要感谢的是这个时代的奋斗者、创造者,我们也是其中的判断者。所以我本身作为一个创业者,很庆幸自己赶上这个新媒体发展最好的时代。
问:作为新媒体人,你觉得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郭春江:新媒体从业人员可以包括各种年龄段、各种背景,从深山里的草根,到一线城市大学生,你会发现差异性是难以想象的。但不论是对于负责内容输出的基层从业者,还是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都要具备的一个特点就是创新。前者更多的是内容创新,而后者是包容创新——在被大量的新媒体创意和产品信息冲击的时候,他需要做取舍。就像人的韧带一样,是可以拉一拉的,要是不拉就会收缩,但是每次在拉的过程中,这个边界又需要你来判断——这根筋拉到什么程度会疼?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最需要的就是包容。而这种对创新的包容度,在我看来,是当下主要决策者最稀缺、也最难把握的事情。因为创新本身就是在革自己的命——自己的传统思想、自己的认知边界……所以我们要多拉这个“韧带”,你会发现不管什么年龄,“韧带”的拉伸潜力是超过自己想象的。
标签——自媒体时代的涨粉秘籍
问:新媒体内容受大家吐槽很多的一点,是它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在迎合受众。在迎合受众和引领价值方面,你是怎样做平衡的?
郭春江:小说《侠隐》里有一句话:“你送我的礼物,正是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我觉得任何需求也是这样,我们在做所有内容供给前都会讨论一个问题——供给和需求谁先谁后,需求其实永远存在,只不过有时消费者并不清晰。如今用户的信息颗粒也越来越细,我们的后台数据里有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监测用户习惯的分析模型。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帮用户“开发”他们潜意识里的需求,让大家明确,并有所行动。
问:很多自媒体人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将更多精力用来打造个人IP。这是自媒体时代一个吸粉秘诀吗?
郭春江:我认为打造个人IP是做自媒体的重要目的,任何事都要围绕这个做。我曾经看过一个网站,里面有世界不同地区各种各样的雨声——雪地里的雨声,瀑布边的雨声,下水管道里的雨声……就是哪里下了雨,用户会录下这个声音加上背景视频发布在网站上,汇集了全世界100多万用户注册。这会让你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受众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这就是它的魅力。你总能在自己兴趣的垂直领域找到和你有共鸣的受众,然后和他们汇聚起来。所以做自媒体就是要把自己的标签非常清晰地显露出来,去吸引认同你标签的那部分人。
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新媒体? “996”是这个行业从业者的工作常态吗?
郭春江:年轻人是这个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在做短视频、做新媒体内容的时候,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吸收新事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形成内容、形成视觉;除此之外,要保持好奇、有自己的想法,不拒绝尝试;第三要注意团队不需要大,要小而快速,不受韧带限制。决定是否996的,是公司的体制而已,做得好不证明你一定是996,但做得不好的一定是因为你不够年轻、不够好奇。
短视频——未来尚远
问:你最擅长哪方面的新媒体内容策划?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可以分享吗?目前主要是聚焦在哪一个业务板块上面?
郭春江:公司目前花时间比较多的部分是运维一些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在五、六年前开始接触包括航天、物流、汽车制造等行业在内的国企客户,感觉到这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庞大的人员规模。他们的决策者大部分是做业务和党建工作出身,年纪偏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速度也略有限,但非常有魄力。在传统的体制下面,新媒体怎么找到一个发展的生存空间,需要他们的决策。
之前我们曾推广过一位航天科技从业者的先进事迹,就是用他的口吻写了一篇项目成长朋友圈日记,深受年轻人喜欢。把航天英雄从千里之外拉到自己身边,看到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就是新媒体带给大家认知上的改变。国企里这样的人和项目大量存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给它穿上新衣服。除此之外,我也非常看好短视频的发展。
问:短视频,包括直播在内,行业的天花板人物其实早已经出现了,为什么会持续看好?你觉得它的未来还会有爆发式的增长吗?
郭春江:新媒体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交和互动,所以我一直认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短视频。它的出现是真正革命性的,因为它让每个人都真正成为了自媒体,而且把制作成本、技术门槛都压得非常低,实现了进一步的全民化,填充到社会很多“隐秘的角落”。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母亲今年已经70多岁了,她没有支付宝,不上天猫和淘宝,但是她会刷抖音。现在我们家里很多东西,都是她通过抖音买的。你会发现一个70岁的老人被抖音改变了很多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当然,它在改变的不止我母亲一个人,它是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是超越年龄、性别、职业界限的。
我认为任何市场和任何行业都具备阶段性的顶流和阶段性的天花板,突破瓶颈之后再往上,可能又是一片天地。所以现在说发展阶段为时尚早,而且我们如果放眼未来,5g时代到来我们的生活又会被改变,所以我认为对短视频来说,它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问:在你看来,5g时代会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郭春江: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和培训。其实我们早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种机构,通过电视授课,但5g的普及会让网课遍布身边的任何角落,它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受教育人数等。二是对远程医疗条件的改善,包括成本和响应速度,和教育类似。三是物流和交通,最明显的改变会体现在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技术的可信度方面。但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创造价值——比如网游爱好者,健身达人,美妆达人……对于就业的带动,也会是5g时代一个明显的利好。